上世纪六十年代头几年,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来中国访问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他站在一幅画的前面。
这幅画作是出自现代民主风格画家董天野之手,他携手舞台设计大咖黄子曦共同完成。画面展现的是明朝那会儿,邓子龙和朝鲜的大将李舜臣并肩在海上打击倭寇的激烈战斗。
瞅着那幅画,金日成心里头涌起了过去的那些日子。想当年,抗日战争那会儿,他跟我们党一块儿,跟敌人死磕,搞革命。那时候,他和好多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铁打的交情,感情深得很。
从中国,那个满载着他过去回忆的地方回来后,他在心里悄悄种下了一个念头。
1985年那会儿,金日成在朝鲜终于见到了心里一直惦记的吉林那对兄妹,高兴得不得了。他专门挤出空儿,陪着他们在朝鲜到处转了转,最后还给了他们一箱人民币作为礼物。
要走的时候,他心里头那个滋味儿啊,说不出来的难受。他瞅着俩孩子,就像是瞅着心里的某个人似的。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开口对这俩小家伙说:
以后啊,我来当你们的爹!
这俩人究竟是什么来历?为啥金日成对他们那么上心呢?
【特殊来信,重续情谊】
1959年冬天,北方冷得要命,金正日收到了一封中国寄来的信。他拆信时手有点哆嗦,特别小心。
信里没提啥国际大新闻,也没啥国家秘密,就是些日常问候的话,但他却读得特别仔细。
信一开头就是句简单的问候,然后写信的人就开始聊起他们一家子的生活。那些不容易的事儿,还有平时日子里偶尔蹦出来的快乐,都被实实在在地写在纸上,看得人心里头暖暖的。
这封信,洋洋洒洒地铺满了七页纸,明摆着写信人特别看重这封信,还有收信的那个人。从这字里行间,也能感受到他们一家走过的那些不容易。
信写到末尾,对方还是特地提了下,说很感谢金日成。
读完信后,金日成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泪水在眼里打转。
他摸出怀里藏着的一张照片,心里头瞬间被以前的事儿填满了。现在他都四十七岁了,但感觉自己一下子回到了老早老早以前。
1924年年底,金日成和他那个反对日本、心怀祖国的爸爸,为了逃过敌人的追捕,跑到了中国东北躲了起来。
在那个地方,他树立了要干革命的决心,把自己的革命事业搞得风生水起,还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伙伴,特别是张蔚华,这个哥们儿真的挺不一样。
他俩从小就认识,算是那种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
战争那会儿,跑到外国去,想找个安全的地儿落脚真的不容易。还好,那边有个大名鼎鼎、特别有钱的张蔚华和他儿子,他们好心收留了金日成和他老爹。打那以后,这俩小孩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块儿上学,一块儿玩耍。
之后,金日成离开了抚松,但张蔚华还和他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没有完全断开。
不管岁月如何流转,每当张蔚华和金日成重逢,张蔚华总是心情澎湃,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这时候,金日成也会被老朋友这份深情所触动,眼眶也跟着湿润起来。
1937年那会儿,他被日伪政府困在了山里头,好长时间都没见着的张蔚华,非但没躲着他或者背叛他,还一而再再而三地想法子给他那队伍送粮食和武器。
就是因为这样,我生命中最好的朋友,可以说是在日军的迫害下没了。
金日成和张蔚华最近在驻地旁边的一个温泉度假村,一起待了七天。这七天里,他们聊家常、谈理想,过得特别愉快。
没多久就分开了,他心里头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盼着张蔚华能快点再来送东西。可谁成想,一等就是一两个月,张蔚华那边愣是一点动静都没有。
想到现在的抗日形势,他心里开始嘀咕,感觉事情不妙。
后来,金日成让人悄悄下山去探听张蔚华的情况。结果回来的人说,大街上人来人往挺热闹,可张蔚华开的那家小照相馆却大门关得紧紧的,根本没找到他人。
他心里越发忐忑,觉得张蔚华八成是遇到麻烦了。可他实在不想往坏处想,只能自个儿宽慰自个儿,张蔚华在当地势力大得很,日军应该不敢随便动手。
10月份,山上的树叶渐渐变得枯黄,然后一片片往下掉,与此同时,张蔚华的生命也在慢慢消逝。
金日成那时候正在深山老林里跟日军周旋,斗心思、比勇气。当他听到张蔚华已经牺牲的消息,心里头那个难受啊,简直没法说。
就像是在梦游一样,真没想到那次跟好哥们儿分开后,就再也没见过面了,直接就成了永别。
打那以后,金日成身边就很少再提起张蔚华这个名字了。
但是,张蔚华成了他心中难以忘怀的人。
了解他们俩以往交情的人,也就仅限于他自己的手下和对方家里人,其他人一概不知情。
好多时候,他只能在深夜里一个人默默承受那份难过和想念,心里老想着,要是张蔚华没被自己拖累,他现在会过着啥样的日子呢。
张蔚华走的那年,只有25岁,他特别喜欢的两个孩子,才四岁大。
可能他们对爸爸都没啥太深的记忆,一想到这,金日成就觉得心里头又隐隐作痛。
为了国家大事,他不得不把个人感情放到一边,强忍住心里的难过,一门心思扑在了抗日革命工作上。
朝鲜成立之后,金日成一门心思扑在国家大事上,忙着收拾被日军糟蹋得不成样子的国家,还得跟美国那些帝国主义侵略者较劲。
岁月如梭,催着每个人一路向前奔忙。等他终于有空慢下来,回头想想过去的事儿,这才惊觉已经过了二十多年。
张蔚华为了救自己丢了命,这事儿就像心里扎了根刺,时不时就会让他觉得难受。
来了中国好几次后,他心里打定主意,得找到张蔚华的家人,把多年前那份情谊给续上。
【赤子之心,坚定不移】
1959年的时候,朝鲜那边有个专门考察抗日时候打仗事迹的团子,在中央还有地方政府的搭把手之下,从咱东北这儿给金日成找着了张蔚华他家里人。不光如此,他们还带回了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金日成的一个朋友和他那英勇牺牲的亲弟弟金哲柱站在一起的合照。
拿到照片的那一刻,金日成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他俩曾经那么真实地出现在他眼前,可现在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再也无法相见。
张蔚华家有一对儿女,哥哥叫张金泉,妹妹叫张金禄。这俩孩子听说在朝鲜有位金伯伯,心里头也一直惦记着他们的父亲,兴奋得不行,赶紧动手写了一封长长的信。
两边都盼着能见面的那一天,结果这一盼,二十多年又过去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金日成从没把张蔚华这位老朋友忘掉,尽管他已经离世多年。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金日成总会一遍遍回想起他,那些记忆反而越来越清晰。
他觉得,张蔚华性格上带点孩子气,但意志力却跟战士一样强,一直到走的那天,心里都保持着那份纯真和执着。
张蔚华跟那些因为生活所迫走上革命道路的人大不一样。他出生在一个有权有势的张家,父母对他疼爱有加。作为张家养尊处优的小少爷,即使不投身革命,他也能过上安稳而且富裕的日子。
在张蔚华心里,金日成等人的思想让他深信,革命是能够改善老百姓日子的出路,能把那个烂透了的政府和权力给掀翻。这个信念,他一直坚定地守着,从没变过。
慢慢地,他从一个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儿,变成了投身革命的英雄。
1928年年底的时候,张蔚华听说金日成因为宣扬抗日被抓了,他心里头那个急啊,琢磨着各种办法想把好朋友给救出来。
在一个雪花飘飘的晚上,他悄悄从老爸那儿拿了把家伙,就自个儿出发了,整个人消失在厚厚的雪地里头。
心里装着对国家的热爱和宏大的理想,那朵原本在温室里娇养的花,自个儿掀开了玻璃盖子。他心里七上八下的,但又充满期待,就这么走上了找哥们儿一块儿闹革命的路。
张蔚华这人,特别有理想,而且不只是说说而已,他是个实实在在的行动派。在金日成的支援下,他开始着手干些基础的秘密任务。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他更加确信自己的革命理想,也更加认定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1930年8月11号,张蔚华参加革命没多久,就被亲哥哥接回家了。后来,他听说好朋友因为搞暴动被抓了,心里急得要命。于是,他没按老爸让他去沈阳上学的安排走,而是直接跳上了去找朋友的火车。
仿佛是命运的安排,他找遍了所有地方都没找到那个人,心灰意冷之下打算去沈阳安安心心上学。没想到,在火车上,他居然和要找的人不期而遇。他还帮金日成躲过了日军的搜查。
这次,他成为了共青同盟组织的一员。
每次张蔚华毫不犹豫地投身革命事业,都是因为他有老爸张万程在背后默默支持,可以说是相当“放任”他了。张蔚华做起革命工作来,总是那么坚决,根本不考虑后果,而这背后,绝对少不了张万程的那份理解和支持。
他是个思想开放的大好人,特别反感日本人搞侵略。因此,他把金日成父子留在了家里,还多次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拿出自己的钱,帮金家父子解决革命路上的难题。
他瞧见了儿子那股不放弃的劲儿。
张万程身为老爸,心里头肯定是盼着娃儿能过得平平稳稳,没啥大风大浪。
他心里明白,要是大家都只想着过安稳日子,按现在这情况,谁也没法真正安全。所以,他一回又一回地让儿子按照自己的性子来,不那么循规蹈矩。
张蔚华受到老爸的影响,很小的时候就对搞革命这事儿上了心,并且打心底里愿意为它拼一把。
听说好朋友正在打鬼子,他立马行动,动用自己家里的人脉,还花了大把的钱,给金日成送去了他抗日用的头一批家伙——12把手枪。
后来,他好几次没要回报就把武器给了金日成。通过一个好朋友的牵线,他顺利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他借着做生意的名义,悄悄给东北那边的抗日队伍送去了大堆的物资和器械。
革命的路子真的很难走,尤其是局势乱糟糟的时候,很容易就冒出些叛徒来。
1937年10月份,张蔚华碰见了郑学海,这哥们儿是朝鲜人,和张蔚华、金日成都挺熟的。可张蔚华哪儿知道,郑学海这家伙早就叛变了。他还是像以前那样信任郑学海,结果一不留神,就跟郑学海说了些挺重要的消息。
没多久,他就被日本鬼子给逮住了。那些坏蛋想拿他当诱饵,好抓住金日成,还琢磨着能从他嘴里套出东北抗联的情报呢。
张蔚华这人特聪明,敌人的那点小计谋,他哪能看不出来。就算在监狱里头,日寇怎么折磨他,用啥狠招,他都是硬骨头,打死也不说,组织和朋友的半点信息都没透露。
过了三天,张万程好不容易才把那个人给救了出来。但是,日寇还是在背地里盯着他,他们的目的非常明显。
他为了革命大业和金日成的安全,硬撑着最后一丝力气,匆匆写了一封信给好友,让他在紧急情况下换个阵地。这封信,成了他的遗言。
接着,他摇摇晃晃地往照相馆的暗房走去,吞下药片,自己结束了这一生。
一个满怀多彩梦想、纯真如初的人,心脏不再跃动。但即便如此,他与金日成之间的那份关联,并未画上句号。
【时隔多年,终于见面】
1985年那会儿,张金泉和张金禄哥俩搭上了开往朝鲜的火车。虽说是在离开自个儿的地盘,但他们心里头却觉得,自己离亲人反倒是越来越近了。
那天,金日成见到了那对兄妹,尽管之前从未见过面,但他却觉得特别亲近。就好像老朋友带着孩子来,为他终于圆梦而高兴。
金日成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又高兴又感慨。他上前去,就像抱自个儿亲人那样,一把搂住了兄妹俩。
两家人因为共同的一段往事、一份深厚的感情,不管距离多远、时间多久,最终聚在一起,感动得泪流满面。
瞅着张金泉和张金禄,他开始在心里头琢磨,想从他们脸上看出点儿老友的影子。聊着聊着,他又不由自主地把这俩孩子跟他们老爹比来比去,想看看性格啊、说话调调啊,有没有哪儿像的。
张金泉已经完成了大学学业,并且现在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
好友没能带着孙子来见面,但金正日还是像平常爷爷那样,跟小家伙开心地玩闹起来。
听说张金泉正拜在大师门下研习国画,他心里头不由自主就乐开了花,觉得他和妹妹跟老爸一样,都挺出色的。
金日成和张金泉兄妹共度了大半个月时光,最后他亲自把兄妹俩送上了返回中国的火车。
望着火车尾巴渐渐消失,他心里明白,自己在中国又多了一桩放心不下的事儿。
他这辈子跟中国和中国人紧紧相连,分不开。他从小就对中国有着特别的情感,这份情感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深。他的成长、工作、生活,方方面面都和中国息息相关。无论是走在中国的街头巷尾,还是和中国人打交道,他都感到格外亲切,就像回到了自己家一样。他深知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对中国的风土人情也了如指掌。他和中国人交朋友,学中文,尝试中国的美食,对中国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热爱。在他看来,中国和中国人就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他这一辈子已经和中国、中国人融为一体,他的故事和中国的故事紧密相连,共同书写着一段段难忘的回忆。
张蔚华之外,他还有不少中国朋友,跟这些人关系铁得很,可以说是生死之交。
东北抗日那会儿,金日成碰到了两位抗日的大英雄,杨靖宇和魏拯民。这两位可都是铁了心跟共产党走的,心里头装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1938年11月25号那天,金日成和杨靖宇一见面就特别投缘,俩人都特别欣赏对方的打仗本事。
杨靖宇心里头特别难过,看着那些在抗日战争里没了命的朝鲜战士,金日成看到这一幕也是深受触动。而且呢,他还特地给抗日联军第一军搭了帐篷,这事儿也让大伙儿心里头暖洋洋的,特别感激。
当朝鲜革命军被困在大山里头时,魏拯民始终和金日成站在一起,一块儿打仗。
魏拯民对工作全心全意,哪怕身体不舒服,也常常加班到深夜。他只要一有空,就会去金日成那边,瞧瞧他,问问他的情况。
两人在隐蔽的营地一块过了春节,魏拯民真是细心,特意给金日成做了碗冷面,当作节日的庆祝。
在这种困苦的环境下,两队人马常常聚在一起,互相帮忙,共同渡过难关。
不过挺让人难过的是,大概在1940年那会儿,金日成的两位铁哥们儿都先后牺牲了,这让他心里头特别不是滋味。为了革命事业,已经有太多太多的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他后来写的回忆录里,聊到张蔚华、魏拯民这些人时,心里头总是激动得不行,特别认真地记下:
咱们活着的人,得时刻铭记那些已经牺牲的人。
从1985年开始算起,张金泉和他兄妹俩后来又两趟跑到朝鲜去探望金日成,而且每次带的亲属也越来越多。
瞅着这些青春洋溢的脸庞,他心里头更加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
新一代人已经来到这个世界,慢慢长大,反观他们自己,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剩下的日子还能有多少呢?想到这里,就不由自主地更加想念起从前的那些老友,还有张蔚华。
到了1992年,他自个儿提出来,说要用自己的名字给老朋友树个碑。
张家人听到他的决定,都挺吃惊的,都说没必要去麻烦金伯伯。可他心意已决,觉得这是能给张蔚华做的最后一点事了。
张蔚华离世五十五年之际,大家来到他的墓前,一块纪念碑被小心翼翼地抬下车。这块碑上,有着金日成亲手写下的字。在庄重又安静的气氛里,大家把纪念碑稳稳地竖立在墓前。
现在,正好是秋天里最好的时候,墓园里的树全都变了颜色,金黄色的叶子在太阳底下亮闪闪的。
张蔚华曾拥有一颗纯真的心,他的人生精彩纷呈。他和金日成之间那段深入骨髓的跨国友谊,更是中朝两国人民共同抵抗侵略、结下深情厚谊的象征。
